西藏節日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如果在節日期間來西藏,更能體驗西藏最有特色的地方,那西藏有哪些節日你一定不要錯過呢?
一、藏歷除夕和新年
時間:藏曆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日 公曆:2月9日
起源:從有關文獻史料及國內外研究成果來看,在吐蕃王朝建立以前藏族已經擁有曆法。從上古藏族物候歷中觀察,吐蕃統一高原之前各地主要流行的曆法有陰曆成分也有陽曆成分。 《山南雅拉香波紡織老婦人之月算》基本上是按日月天象以計時的陽曆。其中提到的句天(7天為一周)計時段對藏族天文曆算非常重要,也是藏族曆法中最重要的數據。除陰曆之外,當時還有陽曆推算法。 《象雄老人口算法》就是比較典型的陽曆,一年共計365天,當然它還處在自然歷階段。
內容:藏歷年是藏族傳統節日。每年藏歷正月一日開始,三至五天不等.藏歷十二月初,人們便開始準備年貨,家家戶戶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種子,培育青苗。十二月中旬每家每戶陸續用酥油和白面炸油餜子(卡賽),油餜子的種類很多,有耳朵狀的“古過”,有長形的“那夏”,有圓形的、“布魯”等等。接近年關,每家都要準備一個畫有彩圖的長方體竹素琪瑪五穀鬥,鬥內裝滿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麥粒、人參果等食品,上面描上青稞穗、雞冠花和用酥油做的彩花板。
並準備一個彩色酥油塑的羊頭。這一切都具有喜慶豐收,預祝來年風調雨順、人畜興旺的含意。除夕前兩天屋內外進行大掃除,擺新卡墊,貼新年畫。二十九晚飯前在灶房正中牆上,用乾麵粉撒上“八吉祥微”。在大門上用石灰粉畫上象徵永恆吉祥的字符號,表示人壽糧豐,歲歲平安。除夕晚上,各家在佛像前擺好各種食品,為了使節日期間有充足、豐富的食品,在這天晚上,全家人還忙碌到深夜。這天晚飯,各家要吃麵團突巴(古突)。
在麵團突巴中特意製作幾個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夾心不同的麵團,每一種夾心都有一種說法,石子預示心腸硬,木炭預示心黑,辣椒預示嘴如刀,羊毛說明心腸軟。吃到這些夾心的人,均即席吐出引起哄堂大笑,以助除夕之興。這是一種飲食娛樂活動,無論誰吃到什麼,都必須即席吐出,這往往引起哄堂大笑,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歡樂氣氛。
到初一這天,將青苗,油餜子、羊頭、五穀斗等擺於佛龕茶几上,預祝新的一年人壽糧豐。大年初一天不亮,家庭主婦便從河裡背回“吉祥水”,然後喚醒全家人,按輩排位坐定,長輩端來五穀鬥每人先抓幾粒,向天拋去,表示祭神,然後依次抓一點送進嘴裡。此後長輩按次序祝“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後輩回賀“扎西德勒彭松措”(吉祥如意,功德圓滿)。儀式完畢後,便吃麥片土巴和酥油煮的人參果,接著互敬青稞酒。初一一般禁止掃地,不准說不吉利的話,互不走訪做客。
初二親友之間相互登門拜年祝賀,互贈哈達。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的盛裝,見面互道“扎西德勒”、“節日愉快”,此活動持續三五天。藏歷新年期間,在廣場或空曠的草地上,大家圍成圈兒跳鍋莊舞、弦子舞,在六弦琴、鈸、鑼等樂器的伴奏下,手拉手、人挨人地踏地為節、歡歌而和,孩子們則燃放鞭炮,整個地區沉浸在歡樂、喜慶、祥和的節日氣氛之中。在城鄉演唱藏戲,跳鍋莊和弦子舞。在牧區,牧民們點燃篝火,通宵達旦地盡情歌舞。民間還進行角力、投擲、拔河、賽馬、射箭等活動。
準備“切瑪” 新年的準備工作一般在前一年的十二月初就開始了。除購置吃喝玩樂的年貨外,家家戶戶都要製作一個名叫“切瑪”的五穀鬥,即在繪有彩色花紋的木盒左右分別盛放炒麥粒和酥油拌成的糌粑,上面插上青棵穗和酥油塑製的彩花。還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種子,使其在新年時節長出一、二寸長的青苗。 “切瑪”和麥苗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禱來年五穀豐登。
製作“卡賽”
臨近節日,男人們忙著打掃庭院,婦女則精心製作“卡賽”,一種酥油炸成的麵食,分為耳朵形、蝴蝶形、條形、方形、圓形等各種形狀,塗以顏料,裹以砂糖。既是裝飾神案的藝術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餚。 “卡賽”的品種花色常常成為女主人勤勞、智慧和熱情的象徵,在節日里分外引人注目。
二、花燈節又稱酥油花燈節
時間:藏歷正月十五 公曆:2月22日
起源:酥油花燈節始於明朝永樂七年(1409年),由藏傳佛教格魯派祖師宗喀巴於藏歷正月十五在拉薩創辦傳昭法會時所創,宗喀巴向拉薩大昭寺內的佛祖釋迦牟尼金像供奉酥油花和供燈,以酥油花燈紀念佛祖釋迦牟尼降伏邪魔。另一說為,酥油花燈是為了慶祝佛祖釋迦牟尼與其它教派大辯論獲勝。
內容:酥油花燈節,藏語稱“美多卻傑”,其間還要由寺院舉辦跳神等歌舞活動。跳神者身穿繡袍,臉戴面具,在藏式喇叭、嗩吶、牛皮鼓和鑼鼓的伴奏下,邊舞邊歌,以示歡慶。
每年藏歷正月十五日,為了慶祝釋迦牟尼與其他教派辯論的勝利,在藏區各大寺院都要舉行油塑藝術展覽,即用彩色酥油捏成的神仙、人物、花木、鳥獸的形象並點燃酥油燈進行祝福。藏族稱之為“甘丹昂曲”,為傳統的宗教節日。
三、薩噶達瓦節
時間:藏歷四月十五日 公曆:5月21日
起源:薩噶達瓦節是藏族的節日。每年藏歷四月十五日舉行。據說薩噶達瓦節,是為了紀念佛祖釋迦牟尼的成道而舉行的。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為了紀念歷史上文成公主到達拉薩而設的。
內容:節日這天,西藏各地紛紛舉行宗教紀念活動,主要集中於拉薩龍王塘的樹林中。龍王塘是一個湖泊,位於布達拉宮北側,湖周圍楊柳成蔭,花香鳥語,環境優雅。藏民們陸續來到這裡,在樹林中搭起飾以吉祥如意的圖案的帳篷。然後,他們開始郊遊並進行郊宴。還要坐上帶有濃郁藏家風格的牛皮船游弋於湖上。這樣的歡慶活動一般要持續1—3天。
四、雪頓節
時間:藏歷六月底或七月上旬 新歷:8月5日
起源:藏戲節又名雪頓節,是西藏藏族的傳統節日之一,在藏語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頓”是“宴”、“吃”的意思,雪頓節按藏語解釋說是吃酸奶子節日。每年藏曆七月一日舉行,為期四、五天。雪頓是藏語譯者,意思是“酸奶宴”,於是雪頓節便被解釋為喝酸奶子的節日。後來逐漸演變成以演藏戲為主,又稱“藏戲節”。按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的規定,每年藏歷六月十五至三十日為禁期,大小寺廟的喇嘛不許外出,以免踩死小蟲,待六月三十日解禁之後方可下山。喇嘛下山時,農牧民拿出酸奶敬獻,形成雪頓節。
後來雪頓節的活動內容逐漸演變為以藏戲會演為主,所以也有人叫它藏戲節。這個節日不僅拉薩有,在日喀則叫“色木欽波”,時間要晚於拉薩,規模要小於拉薩。雪頓節在十七世紀以前是一種純宗教的節日活動,按藏傳佛教格魯派的規定,每年的藏歷六月十五日至三十日為禁期,全藏大小寺院的僧尼不準外出活動,以免踏死小蟲,他們在寺廟裡要行三事:即長淨,夏安居直到解制。到藏曆七月一日開禁的日子,他們紛紛下山,這時農牧民要拿出準備好的酸奶子敬獻。這就是雪頓節的由來。
內容:傳統的雪頓節以展佛為序幕。以演藏戲看藏戲、群眾遊園為主要內容,同時還有精彩的賽犛牛和馬術表演等。節日活動的中心在拉薩西郊的羅布爾卡。這裡從前是西藏地方政教首領達賴喇嘛的夏日園林。節日來臨,羅布爾卡以及周圍的樹林裡,一夜之間便會湧現一座色彩鮮豔的帳篷城市,還形成幾條熱鬧繁華的節日市街,幾乎整個拉薩城都搬進了這片綠色天地,所有的人都在歌聲舞蹈中過著野外生活,深沉熱烈的歌聲伴著高原特有的樂器在樹影里傳播,這是拉薩人最有活力的日子。
五、沐浴節
時間:藏曆七月六日至十二日 公曆:8月13日
起源:據說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宇托•雲旦貢布的名醫,他以高超的醫術治好了許多人的疾病。後來,宇托去世了,成了神仙。為了繼續給人們治病,他託夢給大家,讓人們在棄山星(金星)出現的時候到河裡去洗澡,便可祛除病痛。人們照樣去做了,果然靈驗。以後人們便年復一年地洗了下去。而金星的出現恰恰標誌著季節的變化,所以沐浴節選在了初秋。另外,沐浴節選在初秋,有利於身體健康。因為在西藏,只初秋時節的河水才清澈,水流才適中。加上高原上日照時間長,每到下午,河水溫度上升,正適宜洗澡。這時的河水還具有:甘、涼、清、軟、不損喉、不傷腹的優點。
內容:藏曆七月,雨季剛剛結束,太陽晴和,氣候宜人,淺河灘上的水溫達攝氏20餘度,正是洗澡沐浴的好時候。於是,每當金星出現在南方山頭之上時,藏族同胞就開始了沐浴節的活動,直到一七天之後金星隱沒不見時為止。這期間,無論城鎮還是鄉村、農區還是牧區,人們騎著馬,趕著車,帶著陽傘、帳篷、糌耙、酥油茶、青稞酒和其他節日食品,三三兩兩、絡繹不絕地來到拉薩河畔、雅魯藏布江邊和其他江河湖泊旁,撐起陽傘或搭起帳篷,與水為伴,耍玩整整一天。
人們先是將帶來的被褥、衣服、鞋襪浸入水中,洗涮乾淨,攤硒在河灘和樹枝.上;中午太陽當頂時分,水溫升高,人們開始灌發沐浴,赤身跳入水中,游泳、嬉戲,男女老少無所避忌。下午,人們大多喜歡聚會在帳篷里或樹陰下輕歌曼舞、飲酒作樂。直到金星在天邊出現,人們玩樂盡興之後,才收拾已經晾曬乾廠的被褥、衣服和行裝,趕車騎馬,返回各自的家園。
酥油茶、青稞酒和其他節日食品,三三兩兩、絡繹不絕地來到拉薩河畔、雅魯藏布江邊和其他江河湖泊旁,撐起陽傘或搭起帳篷,與水為伴,耍玩整整一天。人們先是將帶來的被褥、衣服、鞋襪浸入水中,洗涮乾淨,攤硒在河灘和樹枝.上;中午太陽當頂時分,水溫升高,人們開始灌發沐浴,赤身跳入水中,游泳、嬉戲,男女老少無所避忌。下午,人們大多喜歡聚會在帳篷里或樹陰下輕歌曼舞、飲酒作樂。直到金星在天邊出現,人們玩樂盡興之後,才收拾已經晾曬乾廠的被褥、衣服和行裝,趕車騎馬,返回各自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