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遠古人類的自然科學知識雖然比較匱乏,但是他們對於在什麼樣的地方生存還是會做一定的選擇。例如挑選緊靠河流的平原地區,這些地區自然條件比較好,更利於人類的生存。如果照此推算,像西藏這樣的高寒地區是不會有人類存在的。可歷史恰恰推翻了這個在很多人看來理所應當的結論。據考古發現,早在5萬年前,西藏地區就已經有人類生活的痕跡了。
20世紀60年代,具體說是1964年,青藏科學考察隊在定日東南10公里的蘇熱發現了約50件石片和用石頭做成的刮削器及尖狀器物。經過對比研究發現,這些石器的加工方法和在我國東北地區發現的舊石器中期或晚期的石器非常相似,但是與其鄰近的印度聶瓦斯早期或晚期的文化卻存在些許不同。從所發現的石器特點來看,依稀可看見中國猿人使用的石器的影子。如果依此來大膽推論,當時生活在西藏的猿人都是因不同的原因從內地遷徙過去的。
1966年7月,珠穆朗瑪峰綜合科學考察隊又在喜馬拉雅山聶拉木縣亞里村南面的波曲河東側、海拔4300米的河流階地(因河流作用形成的沿河谷兩側伸展且高出洪水位的階梯狀地形)上發現了一件打製的石核(石核是加工細葉石的原坯,同時剝離石葉後也可以加工成石器。細石葉是由石核上剝離下來的石製品,可以用作複合工具,如鑲於骨刀體上作刀刃,也可以單獨使用或加工成其他用具)和刮削石器,同時發現了20多件用燧石和水晶製作的細石器(大約把2.5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人製成了細石器。細石器很小通常排成一排,做成魚叉或箭頭)。隨後,又在朗弄曲河左側地帶發現了3件打製石器。
1976年,人們又在西藏北部的三個地點發現了100多件舊石器,其中在盧令所發現的瑞刃刮削器和尖狀器製作比較精緻,刃口比較薄銳,刃緣也較勻稱,已經具有向新石器時期過渡的跡象(考古學家把陶器和農業的出現作為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標誌。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定居下來,刀耕火種,從事原始農業生產。)
據考古發現,整個西藏地區的細石器遺址分佈很廣,已發現的就有20多個。考古工作者從這些遺址中共發現精細石器約300件,其中有早期的契形石核、錐形和半錐形石核、柱形石核、刮削器、尖狀器。
在尼洋河與雅魯藏布江匯合處上下的河谷——工布,考古人員還發現了很多新石器早期和中期的遺物。由於這里土質肥美、氣候溫暖濕潤、森林遍布,很適合人類生存繁衍,所以生活在這一地區的人類文明發展較快。據考證,當時這一地區已經出現耕犁農業和畜牧業,並且開始燒製木炭、熬樹皮製膠和冶煉礦石。
在西藏的昌都地區,考古工作者在卡若新石器遺址中(卡若遺址地處海拔3100多米,距今4000年)還發掘出土了大量以石器為主的生產工具、陶器和石製建築原料。出土各類遺物達7000 多片,其中包括打製石器、磨製石器、細石器1000多件,陶器殘片約1300片,骨料和骨塊近5000件。通過這兩處遺址可以斷定,當時生活在這裡的西藏人已經處於農牧社會,並且開始形成初級村落,人們的生活方式已是定居。在此基礎上,西藏的物質文化越來越發達,整個社會形態已步入父系社會,形成許多大大小小的部落。